意見箱
10年來,我國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美麗中國綠色本底不斷夯實。圖為滿目蒼翠的江西井岡山。 劉遠慶攝
34.6億畝森林、39.68億畝草地,這70多億畝的森林和草地,覆蓋中國一半以上的國土。這是中國的生態家底,日益濃重的綠色正在神州大地上鋪展開來。
這綠色,是中國林業和草原獻給美麗中國的亮麗底色,也是我們奔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厚重基色。
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森林和草原的功能、定位、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闡釋,并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十年來,我國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擴大森林草原面積,提高生態系統質量,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
這是有規模的綠:為全球貢獻25%新增森林
前不久,中宣部組織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地方專場上,很多省份都將森林覆蓋率的變化作為10年來重要成就之一向社會發布。
云南建設“森林云南”,森林覆蓋率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65.04%,森林蓄積量增加到20.67億立方米;重慶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營造林2797萬畝,森林蓄積量凈增25%;安徽連續10年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以上……一組組數字見證了一個處處變綠變美的中國。
實踐證明,大規模國土綠化是解決我國缺林少綠生態短板的必由之路。十年來,全國累計造林9.6億畝,種草改良草原1.65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美麗中國綠色本底不斷夯實。
這些數字的變化,真實可感,觸目可及。
夏末秋初,穿行在北京的城市鄉村,綠樹繁花不間斷映入眼簾。很難想象,“寸土寸金”的北京僅在十年時間里就新增加了200多萬畝森林。
十年來,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讓北京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4.85%提到了26.8%。從“有城無林”到“綠色之都”,北京全市已形成千畝以上綠色板塊250處、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29處。
目光向西向北,綠色同樣應接不暇。
32歲的魏來,家鄉在新疆庫爾勒,工作在陜西西安。十年來數次往返兩座西北城市,他切身感受到巨大變化:風沙少了、霧霾輕了、綠樹多了。
祖國版圖的東北、華北、西北,一直是造林綠化的主戰場。十年間,三北工程先后啟動了15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30個精準治沙項目,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7900多萬畝。
十年來,我國持續保持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長”,增幅居全球首位;人工林保存面積為13.14億畝,穩居世界首位。這十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森林面積,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價“中國造林,全球受益!”
這是有質量的綠:科學綠化系統治理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土綠化模式已發生歷史性轉變。從追求數量為主,到質量和數量并重,國土綠化更講科學,更重規律。
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科學綠化的目標、路徑、要求更加明確、更加系統,正在各地的實踐中落地生根。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王金增參與并見證了北京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對兩輪工程的變化了然于心?!斑^去要先綠起來,現在更講究適地適樹、自然和諧、景觀優美?!彼榻B,現在北京綠化要求常綠樹與落葉喬木栽植比為4∶6,鄉土長壽樹種造林綠化比例達85%以上;還要開辟小微濕地、鄉土地被植物專區,方便小動物安家。
遼寧彰武,在北部沙區建成喬灌草相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疊加的生態治理區,深綠淺綠高低錯落,筑起一道150萬畝的綠色屏障。
寧夏彭陽,堅持以小流域為基本治理單元,整座山、整條溝、整個流域一體化推進。昔日的“苦甲之地”變成了“高原綠島”,森林覆蓋率達到32%。
甘肅民勤,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以近自然的方式優化治沙模式,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成功阻隔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合攏。
前不久,三北工程啟動20個科學綠化試點縣,統籌考慮水文、土壤、氣候、生物生態因子推進科學綠化。國家林草局三北局造林處處長魏永新說:“我們要實現栽下的每一棵樹、種下的每一棵草,都能夠與生態系統自然規律達到精準匹配,全生命周期落實科學綠化?!?/p>
2021年,在科學綠化指導意見出臺的當年,全國國土綠化發生立竿見影的重大變化:造林任務從每年1億畝,科學調整為每年造林5400萬畝、種草改良草原4600萬畝;首次實行造林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造林計劃和完成任務已全面上圖管理。
十年來,森林質量的提升越來越受到重視。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森林蓄積量從151.37億立方米增加到194.93億立方米。
十年來,我國建成各類林木種子生產基地2360個、保障性苗圃641個。大力推廣使用鄉土樹種草種,首次發布我國主要草種目錄,28個省份發布主要鄉土樹種目錄,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從51%提高到65%。
十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面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40億畝草原得到休養生息,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
科學綠化,不是就林說林、就草說草,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內蒙古沿黃河流域有7個盟市,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得怎么樣,直接關系到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十年來,內蒙古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造林、種草、防沙治沙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沿黃7盟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6.28%、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4.76%。
2013年以來,三北工程啟動33個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項目,按流域、分山系整體推進,規模治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項目五年治理流域面積354.9萬畝。
地處長江之“腰”的湖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用三年時間將全省長江干流沿線兩岸宜林區域全部綠化,長江中游的生態屏障越發牢固。
如今,黃河蜿蜒流淌,沿線綠意盎然;長江碧水東流,兩岸蒼綠青翠。
“十四五”開局,國家林草局已啟動實施66個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茖W綠化、系統治理、提質增效,將成為國土綠化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詞和新亮點。
這是更惠民的綠:共建共享綠色家園
“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能在這座公園里找到樂趣?!睆谋本┲行某菂^搬到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劉愛華女士,將她安家通州之后的歸屬感、舒適感和幸福感,歸功于家門口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這個位于大運河南岸、占地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大公園,已成為通州市民的城市“大氧吧”。
城市綠化,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
8月中旬,位于南昌市兩條路口交匯處的五一廣場正式開放,可休閑健身,可觀景賞花,功能齊全,成為周邊居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
像這樣的“口袋公園”,越來越多地在城市里的廢棄地、邊角地興建起來。
把公園裝進“口袋”,將綠色擁入懷里。十年來,綠化美化走進城市,走進鄉村,綠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煙火氣。
十年來,152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7500多個鄉村成為“國家森林鄉村”,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8.99%以上,實現森林城市推窗見綠賞景、美麗鄉村宜居宜業宜游。
在湖北省襄陽市的峴山森林公園,一棵棵樟樹枝繁葉茂。每棵樹干上都掛著一個樹牌,其中一個寫著市民任先生一家人的名字。
任先生作為這棵樟樹的認養者,還在銘牌上寫下祝福:“十里青山綠滿襄陽”。
近年來,像任先生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義務植樹”平臺認養樹木、“云端植樹”“碼上盡責”。
全民義務植樹走過40年,已經成為推進國土綠化的有效途徑。特別是近十年來,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創新、便民,推動全民義務植樹實現全年化、全民化、多樣化,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十年國土綠化,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眼下,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碩果累累,新一季油茶籽采收季即將到來。
河南省光山縣是中國油茶種植區的最北端,全縣已建成6個萬畝、50個千畝連片油茶基地,帶動近30萬農民增收致富。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光山縣槐店鄉晏崗村村民晏召勝,這幾年一直在油茶企業打工,每年能有4萬—6萬元的收入,早已實現穩定脫貧。
向森林要食物,森林食品是“中國飯碗”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經濟林面積7億畝左右,其中油茶面積達到6800萬畝,干鮮水果、森林食品等森林食物產量達2億噸。經濟林從業人口4035萬人,人均經濟林收入1.29萬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已深度融入發展與生活,億萬人民正在共建共享綠色家園。
這是有情懷的綠:只此青綠久久為功
9月1日,央視2022年《開學第一課》將課堂設在了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
在這堂勞動課上,塞罕壩林場的第一代務林人陳彥嫻向學生們講述了塞罕壩從一片荒原變成世界最大人工林海的故事。
“雖然勞動這么辛苦,但是我們心里有我們的理想,就是把這一棵小樹給它栽活,到老了的時候不后悔,覺得我這一輩子值了?!碑旉悘拐f完這句話時,在場的學生們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時過白露,甘肅八步沙林場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璽忙著給今年新栽下的檸條澆水。郭萬剛手摸著枝條對郭璽說:“我們這一代老了,你們要把這項事業繼續做下去?!?/p>
發展沙產業、林下養雞、直播帶貨,“85后”郭璽為八步沙治沙注入了新活力,帶領老百姓將“風沙變風景,黃沙變黃金”。
建設生態文明,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一抹抹綠的背后,是一張張堅定執著的面孔。
十年來,塞罕壩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組成部分,從“一棵樹”到“一片?!钡墓适赂袆尤?;“時代楷?!卑瞬缴沉蠞h三代人接力續寫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傳奇;“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牢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以“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為座右銘,帶領鄉親治沙又致富。還有“林業英雄”孫建博、余錦柱,“治沙英雄”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改革先鋒”楊善洲、王有德……他們的故事感天動地,他們的精神代代傳承,他們的功勛將永遠鐫刻在美麗中國的功勞簿里。
非凡十年,中國林草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
這綠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繪就在江河湖海之邊,揮灑在遼闊草原之上,也扎根在億萬人民心中。
這綠助推著高質量發展,創造著高品質生活,印證著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也昭示著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遲誠)
上一頁:國寶朱鹮即將落戶鹽城
下一頁:濕地保護 七處熱點